新闻中心

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经之路

10月多项氢能相关政策发布,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《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》,指出:健全非化石能源技术标准,建立覆盖制储输用等各环节的氢能标准体系。国家能源局发布的《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》中,提出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标准化管理,加快完善氢能标准顶层设计和标准体系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GB/T 31138-2022《加氢机》国家标准;市场监管总局10月9日发布的《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1990号提案的答复复文摘要》中回顾了氢能领域的国家标准工作。截至目前,市场监管总局已批准发布氢能领域国家标准101项。此外,各地方政府发布了36项氢能相关政策,各地区因地制宜,结合当地资源分布、技术优势、消纳能力等因素,对氢能产业链有计划、分步骤的进行规划和推进。

氢能顶层设计和标准化体系进一步完善,绿氢市场化、规模化发展却受到一定的限制和阻碍。上游制氢环节可分为化石能源制氢、工业副产氢和电解水制氢等多种方式,即俗称的“灰氢”“蓝氢”“绿氢”。石油化工大规模制氢、用氢已有几十年的历史,制氢工艺成熟,但碳排放量大,不符合双碳目标的发展方向;绿电制氢过程不会排放温室气体,得到的氢气纯度高,是未来制氢的主要方向。但目前电解水制氢只占全球氢能产能的2%左右,用水需求约为天然气制氢产业耗水量的两倍,制备过程中,用电量成本高,与氢能总需求量相比,在相当一段时间内,其规模还无法支撑需求。因此工业副产氢所制取的“蓝氢”是实现“绿氢”过程中最佳的过渡方式。

工业副产氢在中国具备产业规模优势。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焦炭生产国,每吨焦炭可产生焦炉煤气约350-450立方米,焦炉煤气中氢气含量约占60%左右,可副产氢气约760万吨;中国烧碱年产量已达到3500万吨以上,可副产氢气约90万吨;中国合成氨产能约1.5亿吨/年,产生的弛放气,可回收氢气约100万吨;丙烷脱氢项目近年来在国内发展迅速,截至2020年国内PDH产能达到约2000万吨规模,以4%氢气收率计算,PDH可副产氢气约80万吨,中国工业副产氢理论上可以达到约1000万吨以上的产量规模。工业副产氢属于分布式氢源。由于氢气储运难度大、成本高,而工业副产氢相关产业分布本身较为分散,天然具备分布式氢源的基础,并且主要分布于华东、华南等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能源负荷中心,靠近下游消费市场,可以充分提高氢能的利用效率,降低储运成本。根据中国氢能联盟数据,目前工业副产氢的提纯成本约0.3-0.6元/kg,考虑副产气体成本后的综合制氢成本约10-16元/kg,具备一定的经济性。氢能源具有零碳、高效、可储存、安全可控等显著优势,在工业领域,氢能将在原料和热源的替代方面扮演主要角色;在交通领域,长途重型运输脱碳作用较大;在能源领域,分布式电力系统、储能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,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,对提高能源安全、碳中和具有重要战略价值。

天采科技是专业从事气体制备、分离提纯技术研发及工程转化的高新技术企业,在制氢端深耕近20年,拥有多项工业副产氢运行项目。具有强大的工程转化平台,设立青白江分公司,专门负责生产制造撬装装置和程控、手动阀门,装备化的生产,智能化、低成本,能有效地缩短工期、提高项目质量。与著名分子筛生产公司ZEOCHEM合作,生产各类PSA所需专用分子筛吸附剂,从源头把控品质,确保吸附效果。天采科技一直致力于创新、融合与发展,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、能源革命,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指示下,天采科技将积极响应,号召业内同好,与各位朋友携手,聚焦氢能等清洁能源领域,提升技术研发能力、突破技术瓶颈,加强技术交流与战略合作,积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,共同实现“30·60”双碳目标。


(部分内容源于网络信息整理,仅供分享)